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男必看,1986年德国著名穿越模拟实验

。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人们总是高估自己,看不到失败的普遍性。不过,这些实验体现出一些值得留意的错误共性,不妨多说几句。譬如一个常见的认知错误,是因为系统不透明造成。人类大脑本能的假定事情之间存在瞬间联系,比如当你拧开煤气灶,火苗子腾的冒出来,这就是你的决策立刻反馈结果。但复杂性系统往往没这么透明,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延后性,就象宏观经济学经常讲到的“政策时滞”效应一样。

    1988年,心理学家utereichert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温度调节实验,考察人类能否对一个不透明且有时滞的系统,作出正确的反应。任务是调节一个保鲜冷库的温度。冷库装有一个温度计,显示现在温度是15度,这太高了。受测者要对调节器进行校准,使室温下降并稳定到4度。实验关键点有两个:1)调节器的刻度是0-200,受测者不知道这些刻度与温度之间的对应关系。2)冷库对调节器的反应有5分钟延迟,就是说,当室温达到调节器指定温度时,系统将继续被加热或制冷5分钟。

    所以你观测的温度可能开始太高,接着太低,接着又太高,接着又太低…这种随着时间不停收窄振荡,并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的系统其实并不少见,例如很多住宅的自动恒温器都是这样的设计模式。对受测者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把调节器随机拨到0-200之间任一刻度,保持不动,直到温度稳定到一个常值。这样,可以很容易算出温度计和调节器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一步到位的校准到4度。

    但是,受测者事先不知道存在5分钟延迟反应。他们本能假定是,调节器和温度之间存在瞬间联系,于是他们过度频繁的干预调节器,然后每一次都失望的发现,温度要么太低要么太高,总之,怎样折腾都找不到4度在哪儿。底下这图表是大多数受测者的典型反应过程:横轴是实验时间,受测者在100分钟的实验时间内,调节出来一条不断波动的温度曲线。您看得到,温度从来就没稳在4度上。右侧刻度(0-200)是调节器,小三角形代表受测者每一次调整调节器的记录。实验前50分钟,受测者采取了试错法,先调低调节器,当温度低过4度,他就升高调节器,如此反复不停。

    实验后50分钟,受测者开始抓狂了,他开始绝望的乱调一通,调节器一下子开到200最高值,一下又调到最低0值。抓狂的决策导致温度波动大幅加剧,直到实验结束他也没搞明白:如果把调节器拨到23,保持不动,最终室温将稳定为4度。这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