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八章国债



    “哦?怎么说?”周培公一愣,露出几分兴致。他知道李光地是福建人,对于海外事宜颇为知晓,但不曾想竟然了解如此广泛。

    见藩台来了兴致,李光地立马述说着自己所知:“下官曾与一些传教士相交,得知在欧洲,各国向商人借贷之事颇多,甚至普遍存在。”

    “年息低者,一年不过六分,高者二三十也不为过,只是能打赢,就能依靠赔款还过去,打输了就回国家税!”

    “例如四年前,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就为了与荷兰打仗,一次性借贷了百万英镑,年息六分,结果回国征税,贵族不同意,只能耍赖不偿还利息……”

    “欧洲诸王横征暴敛,英王王权不振,为何无人篡位造反?”周培公的目光却看向了另一层。

    “估计是分封制下,百姓力有所逮吧!”李光地无所谓道。

    “估计陛下就是看到了借贷的好处,此策可解朝廷燃眉之急,徐徐图之,若是如此,何有三饷?”周培公则摇摇头:“这是寅吃卯粮,倒是惯用伎俩。”

    “不过,倒是不失为一方良策!”作为布政使,周培公几乎是半只脚跨到了中央门槛,对于朝廷的担忧确实知晓一二。

    如今赋税充盈,但天灾人祸可预测不了,要是真有那个万一,这个借债就是最佳的方法,让朝廷缓口气,而且还可以持久。

    “陛下深谋远虑啊!”周培公对着北方拱手,满脸敬畏。李光地则是惊奇,皇帝快六十了,怎么思维还是如此激进?

    对于裕溪河,其实朱谊汐也是关注的。在其地试行借贷事,是他这两年琢磨的国债事宜的一部分。

    向商人借款,中国也只是两汉时有,之后就是直接抄家掠夺了,非常用手段,不像西方那样普遍。

    与之类似的,就只有劝捐了。但借款,或者说国债,其实朝廷财政的保底手段,平常没啥事,对在要紧是却能有大用场。

    紧急情况下,征税是远水不解近渴,国债的优势极大。但推行国债,朝廷的阻力是极大的,文官们也不会认同,有损朝廷的威严。

    对于朱谊汐来说,一步步地从地方推行,让中央看到好处和效果,他再轻轻一推,自然能获得认同。

    到时候,必然就不会人死政废了。

    “陛下,巢口闸、裕溪闸建起,河底淤泥疏通,加固了堤坝,总费二十万,安徽留贮出十万,贷了十万,十年计,年息一厘!”段梦书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看着皇帝在与皇孙在下围棋,见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