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治理政务,而非是武官。
朱英紧握兵权,从下至上,可谓是釜底抽薪。
美其名不让诸多功臣累了,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练兵,屯田之权。
任免、升调在于兵部,实则在于太孙。
兵部本来在五军都督府面前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是有着太孙令旨,武官这边总不能抗旨不遵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
唯一留给五军都督府的,也就只剩下统兵权。
所谓统兵权,便是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然而这次朱英调藩王回京,这里头的意思,很大可能就是对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动手了。
这下子,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就坐不住了。
真要这样下去,那么五军都督府岂不是成了摆设。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动。
五军都督府可谓是淮西武将勋贵集团的自留地,而蓝玉,则是这领头羊。
因此大家都来到了凉国公府,为的就是想让凉国公带头,为自己争取一份权力。
谁不知道,凉国公蓝玉乃是太孙舅姥爷。
蓝玉抬头看了眼,堂中二三十人,尽皆为淮西人氏,也是整个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成员。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在说。
像是鹤庆侯张翼、景川侯曹震这些跟蓝玉更为亲近的,基本上都没开口。
他们有些不同,一来是年纪大了,难受征战之苦。
譬如傅友德统领大明精锐骑兵,打了一波北元骑兵后,也感觉吃不消,想要乞骸骨告老还乡。
且他们都已经是世袭侯爵,去夺这一份功勋没了多大意义,照着太孙对兵权的重视,反而容易遭到猜忌。
包括蓝玉自己,虽不算老,但功勋也到顶了,都已经是国公,难道去讨亲王之衔?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过什么非朱姓不可封王的话,但就胡惟庸案开始,谁不知道陛下的脾性。
说话的这些,大多数是跟蓝玉差不多的年纪,或大一些,或小一些,处于能战之年。
他们有的想保住权力,有的想趁北伐再建功勋更进一步,都有着差不多的诉求。
是以不甘心错过此番大战。
蓝玉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
朱英紧握兵权,从下至上,可谓是釜底抽薪。
美其名不让诸多功臣累了,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练兵,屯田之权。
任免、升调在于兵部,实则在于太孙。
兵部本来在五军都督府面前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是有着太孙令旨,武官这边总不能抗旨不遵吧。
当年,朱元璋为了防范统军将领的专权,又规定五军都督府对军队无调遣权,其调遣之权由皇帝直接掌管。
唯一留给五军都督府的,也就只剩下统兵权。
所谓统兵权,便是每逢战事,由皇帝临时委派专人担任总兵官,统率卫所部队出征,战事结束,总兵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然而这次朱英调藩王回京,这里头的意思,很大可能就是对五军都督府的统兵权动手了。
这下子,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就坐不住了。
真要这样下去,那么五军都督府岂不是成了摆设。
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动。
五军都督府可谓是淮西武将勋贵集团的自留地,而蓝玉,则是这领头羊。
因此大家都来到了凉国公府,为的就是想让凉国公带头,为自己争取一份权力。
谁不知道,凉国公蓝玉乃是太孙舅姥爷。
蓝玉抬头看了眼,堂中二三十人,尽皆为淮西人氏,也是整个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成员。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在说。
像是鹤庆侯张翼、景川侯曹震这些跟蓝玉更为亲近的,基本上都没开口。
他们有些不同,一来是年纪大了,难受征战之苦。
譬如傅友德统领大明精锐骑兵,打了一波北元骑兵后,也感觉吃不消,想要乞骸骨告老还乡。
且他们都已经是世袭侯爵,去夺这一份功勋没了多大意义,照着太孙对兵权的重视,反而容易遭到猜忌。
包括蓝玉自己,虽不算老,但功勋也到顶了,都已经是国公,难道去讨亲王之衔?
朱元璋虽然没有说过什么非朱姓不可封王的话,但就胡惟庸案开始,谁不知道陛下的脾性。
说话的这些,大多数是跟蓝玉差不多的年纪,或大一些,或小一些,处于能战之年。
他们有的想保住权力,有的想趁北伐再建功勋更进一步,都有着差不多的诉求。
是以不甘心错过此番大战。
蓝玉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