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都有杀伐声,尤其是一片石隘口方向更是杀声震天,有一骑探马还冒死登上了隘口附近的一座小山,发现隘口内有两支军队正在激战,死伤累累,不像是在演戏。
得到消息的多尔衮振奋不已,看来吴三桂是真的和流贼反目了,这对大清国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声明:皇太极在位时已经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所以文中的建奴自称大清。】
更令多尔衮喜出望外的是,当天晚上吴三桂居然只带着十几骑亲兵赶到了沙河驿,并向多尔衮递交了“国书”,以大明官方的名义正式邀请清军进关剿贼,多尔衮当然知道这封“国书”是吴三桂伪造的,崇祯都已经死了,哪来的大明国书?
不过,国书是真是假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清军终于有了进关的现由,有了吴三桂和关宁军的邀请,清军入关就成了剿灭流贼,替崇祯帝报仇的“仁义之师”,而不再是之前几次进关那样,是进关掳掠的蛮夷之师了。
一旦有了“仁义之师”这顶帽子,清军在进关之后受到的反抗就会微弱得多,鼎定中原也不再是个遥远的梦想了,借助范文程和宁完我这两个铁杆汉奸,以及后来的洪承畴,多尔衮对汉文化已经相当了解了。
在多尔衮看来,汉文化是个病态的文化,他们过于看重所谓的“三纲五常、礼仪廉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这方面,汉人一贯的表现就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对于一些实际上的利益却又往往显得很慷慨。
打个比方,明廷的那些腐吏会为了大清究竟是大明的属国还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吵上许多年,他们非要争个主属之分,为此不惜打上十几二十年的口水仗,可回过头来,大清军进关掳掠了几十万大明百姓和大量财产,他们却又能熟视无睹、安之如饴。
多尔衮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病态的汉文化。
在多尔衮看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都应该像狼一样,谁强谁就是王,堂堂一个大明朝,连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子民都保护不了,还争个屁的大国名分?就算争来了大国名分,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人家想侵略就侵略,又有个鸟用?
不过多尔衮也明白,大明是个庞大的帝国,远比他想象的要庞大,汉民族也是个庞大的民族,汉人的数量足足是满人的上千倍,大清要想入主中原,就只有利用病态的汉文化加强对汉人的控制,所以,吴三桂的邀请对于清军来说才会如此重要!
因为吴三桂代表的是故明的立场,有了吴三桂的“官方”邀
得到消息的多尔衮振奋不已,看来吴三桂是真的和流贼反目了,这对大清国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利好消息。
【声明:皇太极在位时已经登基称帝,并改国号为“清”,所以文中的建奴自称大清。】
更令多尔衮喜出望外的是,当天晚上吴三桂居然只带着十几骑亲兵赶到了沙河驿,并向多尔衮递交了“国书”,以大明官方的名义正式邀请清军进关剿贼,多尔衮当然知道这封“国书”是吴三桂伪造的,崇祯都已经死了,哪来的大明国书?
不过,国书是真是假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清军终于有了进关的现由,有了吴三桂和关宁军的邀请,清军入关就成了剿灭流贼,替崇祯帝报仇的“仁义之师”,而不再是之前几次进关那样,是进关掳掠的蛮夷之师了。
一旦有了“仁义之师”这顶帽子,清军在进关之后受到的反抗就会微弱得多,鼎定中原也不再是个遥远的梦想了,借助范文程和宁完我这两个铁杆汉奸,以及后来的洪承畴,多尔衮对汉文化已经相当了解了。
在多尔衮看来,汉文化是个病态的文化,他们过于看重所谓的“三纲五常、礼仪廉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在这方面,汉人一贯的表现就是斤斤计较,寸步不让,对于一些实际上的利益却又往往显得很慷慨。
打个比方,明廷的那些腐吏会为了大清究竟是大明的属国还是两个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吵上许多年,他们非要争个主属之分,为此不惜打上十几二十年的口水仗,可回过头来,大清军进关掳掠了几十万大明百姓和大量财产,他们却又能熟视无睹、安之如饴。
多尔衮打心眼里瞧不起这种病态的汉文化。
在多尔衮看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都应该像狼一样,谁强谁就是王,堂堂一个大明朝,连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子民都保护不了,还争个屁的大国名分?就算争来了大国名分,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人家想侵略就侵略,又有个鸟用?
不过多尔衮也明白,大明是个庞大的帝国,远比他想象的要庞大,汉民族也是个庞大的民族,汉人的数量足足是满人的上千倍,大清要想入主中原,就只有利用病态的汉文化加强对汉人的控制,所以,吴三桂的邀请对于清军来说才会如此重要!
因为吴三桂代表的是故明的立场,有了吴三桂的“官方”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