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97大宋制造局:满清反洋务运动

造成本高于进口,成本在哪里?

    一个是原料设备采购,采购官员狂吃回扣,国人供货商不用说了。洋人也给。比如克虏伯进中国的时候,也有一定比例专门用于给满清官员回扣。情况严重到李鸿章不得不建立了这样一项制度:兵工厂的每一项采办都要经由总办本人以及采买、支应和会计三个有关单位共同批准。

    第二个是人力成本。洋人工资比在他们国内同类工作都高,这很容易理解,制造局根本就不能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能不求洋人吗?另外就是很多有权势地人随便就挂个名蹲在制造局领工资,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就有40个官,到了70年代末期,已经暴涨到80个官员管理了,而水平更臭。

    另一个例书就是福州船政局,船政局的采办系统存在着大量侵吞公款的现象,经常发现买来的木材、煤炭和金属材料不能使用。在造船合同和支付工人工资方面存在着许多贪污舞弊的漏洞。有一些职员是福州达官显宦的亲戚或者是他们所推荐的人,管理的大官沈葆桢在管理这些职员时特别棘手。但沈葆桢还是干事的,不过这是在福建和北京他地情况下,万一他不想干正事或者上头不他,船政局立刻彻底傻逼。

    上述几点,赵阔早就看得很清楚,因此陈其荣案发地时候,他平静得很:在满清文明下,你有权,你不贪你他妈的就是傻逼!陈其荣肯定不是傻逼!

    所以,官办地制造局虽然是他赵阔长毛办的,但它在满清文明下,不烂是不正常的,简直太不正常了。

    那么官办不行,公私合营总行了吧?官督商办,又或者是朝廷入股管理。

    这是宦助国的意见,朱清正也同意。

    但在牛比的满清文明下,这一样不行。

    洋务运动中的半官半民企业就是官督商办,先将官方所出的资金借给有关商人,然后他凭借这个官府参股的信用去民间收集资金开设企业,然后盈利了归还所借官方资金。根据各占股份比例分摊利润。

    比如1872年李鸿章主导发起地轮船招商局,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比如航运、煤矿、电信、纺织等各个企业。

    这玩意在吸收新技术方面有一点作用,但这种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事权、经营权全部在官员手里。

    平民商人就算入股,但也就是个屁。经费合理与否、人事经营有效与否,都不能过问!

    (“中国之纺纱布局若云官办(官府),则实招商集股(银书是民间的),若云商办(私人)。则有总办、帮办、提调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