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章 准备

速反应旅部分高级参谋,担负陆军战役预备队的第三集团军第六师师长及政委、以海军司令陈绍宽为首的海军代表、以空军司令蒋阳英为首的空军代表、以临时充任战役后勤主管的三军总后勤部长董梁伟为首的后勤力量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民兵预备役高级干部、总参谋部战役特派特战队高级军官代表、军情局代表。总之,能够容纳两百人开会的会议室基本上坐了个满席。

    “此次作战,不同于解放本土大陆作战即我们完美成功的东进计划。收复台湾的重要性我不再重复,在座诸位也早已借中日反复谈判之际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在做准备的同时,日本方面也在做准备。”

    1894年即清朝光绪二十年,中日因朝鲜主权问题爆发甲午战争,战争以中国遭受巨大损失而主动要求停战,在作出重大让步签订《马关条约》后战争得以结束。在满清政府的重大让步中,割让台湾全岛、澎湖列岛就在其中。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始于1895年,从1895年到1919年,台湾本岛上的武装抗日运动此起彼伏,因此日本践行的是武官总督制度,而1919年之后台湾地区的武装抗日激烈程度有所降低,日本开始推行文官总督制。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担任台湾总督,其执行的都是日本同化台湾政策,推行三段警备制、保甲制度和警察制度,在经济上掠夺、政治上强势统治、文化上同化、军事上安抚与镇压结合……但日本政府的统治效果并不大,从1895年至今有超过二十多万台湾人反抗日军而被杀害,足以说明日本的同化政策效果并不大。

    “时任台湾总督的太田正弘很早就意识到共和国会对台湾下手,所以他一方面催促日本本土派来强有力部队的同时,加大对台湾人民的暴动镇压力度。但自解放以来,我党我军就利用空运优势对台湾本土抗日势力空投物资补给,也直接派遣不少特战人员参与抗日运动当中。”

    “日军在台湾地区的防御力量并不大,最近以来放弃了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和东南地区的防御警备工作,为了应对我军的跨海作战。重点守卫基隆、高雄等港口城市以及连接台湾两头的纵贯铁路线。台湾本岛上原有日军军事力量等同于一个独立混成步兵旅团,从10月26日、29日、11月1日,日本政府分三次向台湾运来大批部队和物资补给,日军调来台湾的第五师团已经在新竹、台北、基隆一线驻防;有日军‘两大精锐之一’称谓的第二师团也在台南、高雄一线驻防,第三师团在台中一带布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