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其实就是汉武帝这个内朝与外朝分置的关键人物,所以早在半年前汉武帝已经将这个计划告诉了霍去病。
“内朝?外朝?对啊,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相权的第一次大范围削弱不正是汉武帝时期吗,而原本历史上的那个霍光更是将内朝制度发展到了巅峰,当然同时也为后世埋下了宦官外戚专权的隐患。”霍光终于想起了汉代著名的内朝,而恰恰他自己就是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也是一饮一啄皆有定数,现在汉武帝封自己为诸曹侍中,成为内朝官员,而二十年后自己就以加大司马衔统领内朝,开始执掌整个大汉王朝。
“自陛下登基以来,已历六位丞相,除了两年前平津侯发病而亡外,无一人得以善终。这其中虽然有些偶然,可谁知道陛下的心思呢?”霍去病说话的声音比开始小了不少,而他这话说出霍光确实震惊不已。
不过经霍去病这么一说,霍光也记起了一些史料,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一共出现了十三位丞相,除了刚才霍去病说的平津侯公孙弘和石庆是因病死在丞相任上外,其他十人都无意善终。当然汉武帝死的时候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是顺利过渡的。历史不会记载那些可能的因素,可是霍光却觉得,这些人的命运或许真的与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的政策有着联系。
历史上在汉武帝内朝出现以前,历代丞相的地位都是相当的高。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剑履上殿’就能看出当时丞相的地位,因为从周开始,臣子觐见皇帝就要脱掉鞋子解掉佩剑,可是丞相却是除了极少数被皇帝恩许以外,唯一可以剑履上殿的人。而且在汉武帝前,天下政事尽皆归于丞相一人,几乎所有奏折都要先通过丞相才传到皇帝那里,而后皇帝的命令又是通过丞相及其属官去传达执行。
内朝的设立正是为了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比如霍光现在的加官诸曹侍中,就有着直接上书皇帝和参与政事的权利。当然这个参与也仅限于皇帝开会你可以旁听和发表意见,并不能直接发布什么命令,一切的政令皆需以皇帝的名义。
而后来也正如汉武帝的设想那样,他真的建立了一个架空相权的内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仅仅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机构。不过恐怕连汉武帝自己也不会想到,在许多年以后他的后世子孙却被这个他一手缔造的内朝给架空了,而内朝之首又获得了实际上的相权,自封建伊始这皇权与相权就没有停止过博弈!
霍光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脸汉武帝的面都还没有见到,甚至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漠北,已经被汉武
“内朝?外朝?对啊,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相权的第一次大范围削弱不正是汉武帝时期吗,而原本历史上的那个霍光更是将内朝制度发展到了巅峰,当然同时也为后世埋下了宦官外戚专权的隐患。”霍光终于想起了汉代著名的内朝,而恰恰他自己就是这个制度的最大受益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也是一饮一啄皆有定数,现在汉武帝封自己为诸曹侍中,成为内朝官员,而二十年后自己就以加大司马衔统领内朝,开始执掌整个大汉王朝。
“自陛下登基以来,已历六位丞相,除了两年前平津侯发病而亡外,无一人得以善终。这其中虽然有些偶然,可谁知道陛下的心思呢?”霍去病说话的声音比开始小了不少,而他这话说出霍光确实震惊不已。
不过经霍去病这么一说,霍光也记起了一些史料,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一共出现了十三位丞相,除了刚才霍去病说的平津侯公孙弘和石庆是因病死在丞相任上外,其他十人都无意善终。当然汉武帝死的时候最后一任丞相田千秋是顺利过渡的。历史不会记载那些可能的因素,可是霍光却觉得,这些人的命运或许真的与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的政策有着联系。
历史上在汉武帝内朝出现以前,历代丞相的地位都是相当的高。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剑履上殿’就能看出当时丞相的地位,因为从周开始,臣子觐见皇帝就要脱掉鞋子解掉佩剑,可是丞相却是除了极少数被皇帝恩许以外,唯一可以剑履上殿的人。而且在汉武帝前,天下政事尽皆归于丞相一人,几乎所有奏折都要先通过丞相才传到皇帝那里,而后皇帝的命令又是通过丞相及其属官去传达执行。
内朝的设立正是为了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比如霍光现在的加官诸曹侍中,就有着直接上书皇帝和参与政事的权利。当然这个参与也仅限于皇帝开会你可以旁听和发表意见,并不能直接发布什么命令,一切的政令皆需以皇帝的名义。
而后来也正如汉武帝的设想那样,他真的建立了一个架空相权的内朝,使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仅仅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机构。不过恐怕连汉武帝自己也不会想到,在许多年以后他的后世子孙却被这个他一手缔造的内朝给架空了,而内朝之首又获得了实际上的相权,自封建伊始这皇权与相权就没有停止过博弈!
霍光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脸汉武帝的面都还没有见到,甚至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漠北,已经被汉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