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本。这时慈禧等人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达成和议。于是1895年3月,赶忙按照日本的旨意,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带着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前往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光宗进行谈判。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在和谈的同时,日军出动军队和军舰,攻占了台湾门户澎湖。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给日本,并赔偿日本政府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马关条约》签定的当天晚上,清政府签约割台的消息就通过台北的外国洋行很快传遍全岛。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发电清廷询问实情。第二天,群众齐聚台湾省巡抚衙门,台湾士绅、工部主事丘逢甲代表台湾民众起草了反对割台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4月19日,朝廷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正式告诉他割台一事,并给他解释了割台的苦衷:“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台湾弧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21日,台北商民鸣锣罢市,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电奏光绪皇上,请求保住台湾。他在电报中说:“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为了保全台湾,一些官绅希望依靠欧美列强向日本施加压力,清廷先后向英、法、德提出将台湾归他们保护,但列强不愿与开罪日本,都拒绝了。特别是德国政府斥责清廷是在鼓动台湾民变,破坏协定,向清廷提出警告,如果中日再开战,不仅台湾不能保,而且割地赔款会更多。李鸿章也认为,日本方面态度强硬,如果收回台湾将导致重开战端,危及京畿和辽沈。已经被战争吓破胆的清廷反复权衡,最终决心放弃台湾。5月20日,下令“署台湾巡抚布政
在和谈的同时,日军出动军队和军舰,攻占了台湾门户澎湖。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澎湖给日本,并赔偿日本政府军费白银二万万两。
《马关条约》签定的当天晚上,清政府签约割台的消息就通过台北的外国洋行很快传遍全岛。台湾巡抚唐景崧立即发电清廷询问实情。第二天,群众齐聚台湾省巡抚衙门,台湾士绅、工部主事丘逢甲代表台湾民众起草了反对割台的电文:“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以养人心士气,正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一旦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以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倭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
4月19日,朝廷复电台湾巡抚唐景崧,正式告诉他割台一事,并给他解释了割台的苦衷:“台湾虽重,比之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台湾弧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21日,台北商民鸣锣罢市,拥入巡抚衙门,哭声震天。唐景崧电奏光绪皇上,请求保住台湾。他在电报中说:“祖宗缔造之艰,史册俱在,传至二百余年,失自皇上之手,天下后世,谓皇上为何君?他日更何以见祖宗于地下?臣为祖宗守土,惟有与台为存亡,不敢奉皇上之诏。”
为了保全台湾,一些官绅希望依靠欧美列强向日本施加压力,清廷先后向英、法、德提出将台湾归他们保护,但列强不愿与开罪日本,都拒绝了。特别是德国政府斥责清廷是在鼓动台湾民变,破坏协定,向清廷提出警告,如果中日再开战,不仅台湾不能保,而且割地赔款会更多。李鸿章也认为,日本方面态度强硬,如果收回台湾将导致重开战端,危及京畿和辽沈。已经被战争吓破胆的清廷反复权衡,最终决心放弃台湾。5月20日,下令“署台湾巡抚布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