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回 荆郊徒留杀人血 3

    粘合重山已经孤注一掷!他无视忽都虎和抄思的反对,同时集结了抄思乃蛮军一千人。忽都虎的蒙古军一千人,和撤退下来重振旗鼓的汉军一千人,同时组成了三个不同的方阵,然后从左中右三面同时朝着中央车阵发起了攻击!郑云鸣骂了一句:“真是狗急跳墙!”话虽然不雅,但是粘合重山元帅最大的敌人的确已经变成了时间,哪怕多付出一些伤亡,也一定要迫使郑云鸣撤阵败逃。

    吴潜在城头上焦急的看着车阵里一进一退的攻防,心中很是担忧。他很敬佩赵制置使的魄力,若是换了他自己,他是断然不敢让郑云鸣出城作战的。小赵制置使照说官场上的经验不差,应该懂得郑官人在整个临安官场上的位置。这个时候的郑官人,对于整个大宋朝廷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个荆鄂副都统。简单来说,现在是四明人在官场上居于强势的时期,皇帝虽然强硬着不肯认错,但这一次防秋结束之后,势必要重新对临安的政局进行调整。四明人中会有一员重臣强势入主政事堂,四明人中最有可能性的,一定是此刻正在京湖后方督战的督视京湖军马史嵩之,由年富力强且经营京湖多年的史嵩之接替魏了翁担任这个职务是基于实际的需要,但对于皇帝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这次防秋不出大的纰漏,即使被蒙古人掳掠去了许多百姓和财物,史嵩之依然是镇守方面的有功之臣。尽管皇帝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但整个政治局面的压力必然推动着史嵩之入主政事堂,而乔行简虽然已经是丞相的储备人选多年,但此刻反四明人的势力弱势且四分五裂,谁也不可能给予沉稳的乔公予真正的支援。皇帝信得过的依然只有一个人,就是蛰居在家的郑清之。

    偏偏在这个微妙时刻,郑清之的二子正在京湖的最前线指挥御敌。这个时候郑相公的嫡子血脉,对身处天平两端的郑、史两位相公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郑云鸣在襄阳城下发光发热,无论对于史相公还是郑相公在政治天平上都同样增加了不轻的砝码,而对全盘政局的变动更是能产生谁也无法预测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郑云鸣在襄阳城下阵亡或者被敌人擒获。对于郑清之是不次于灭门的痛楚,而史相公大概也会背着谋害郑相公亲子的凶手的嫌隙,虽然立下大功而无法顺利升入政事堂。但对于皇帝,无论郑云鸣是活下来成为整个大宋的英雄,还是死在蒙古人手下,似乎都能从中攫取到自己的政治利益。

    但对于暂时还超脱在政争之外的吴潜来说,短短几个月的相处他已经和这位奇思妙想却又谦和风趣的官人产生了友情。站在国家的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