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关心兵力的以及诸葛亮的近来瞧

这种理论,不知道有什么事实依据。历史上,诸葛亮在蜀的仁德,那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了。即使诸葛亮死后多少年。那蜀中的百姓还是在念诸葛亮好的。然而,就是让百姓如此感恩的诸葛亮,历史上记载,诸葛亮征兵还是要靠抓得。而且征完兵之后,还要好生的安抚,以及晓以利害。这才没有士兵逃跑的。

    另外,兵多不见得是好事。宋朝兵力多的时候有四百多万,胜仗没见得有几个,可沉重的兵马开销,却严重压迫了中央财政。而那**赫赫有名的拉壮丁,有点见识的人也都应该知道。那人马拉起来的快啊。可结局如何,那就不用我啰嗦了。

    除了这些之外,刘明征兵乃是择优录取,这也是一个限制扩军速度的问题。

    想当初,公孙度在进攻幽州的时候,刘明并不在幽州,只是管宁等人,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那就召集了多少人马?前文有过交待,这里我就不再说了。

    可问题是,随随便便的招兵,什么人都要,这有好处吗?

    咱们民间有句俗语: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是一种很可怕的观念,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

    那就是因为咱们的封建社会有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病,那就是兵匪一家!老百姓不以当兵为荣,反以为耻!

    可老百姓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那就是因为历代的朝廷,都是把一些囚徒,痞子,以及社会的闲散人员都放到军队当中去了。此谓之发配。如此素质低下的官兵,他们对待百姓,又能好得到那去?何况那些朝廷为了防止他们私下逃跑,往往还会在他们脸上烙下印记,这就更加迫害了他们的尊严,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又怎么会不一有机会就把这些发泄到无辜的百姓身上?

    现在曹操的兵员,就有这个问题。难道刘明这个受过现代教育,有着军人荣誉的人,也要什么人都收的吗?毕竟高素质的兵员在什么时候都是少数的。

    说完征兵,捎带脚说一下诸葛亮。

    说实在的,现在就谈论诸葛亮,实在没什么意思,我的书中多晚儿提到诸葛亮这位大神了。连个影都没有,现在就谈他应该跟着什么人,这是从何谈起?

    难道诸葛亮就非得出现吗?历史都改变了,他就不会死在乱兵之中吗?他就不会现在已经在刘明的军队基层当中了吗?

    变数太多了。各位再考虑诸葛亮的时候,不要拿别的书,或是什么历史来衡量。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合理性。

    此外,网络小说虽然是速食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