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卷 冷战铁幕卷 第二十八章 鸟尽

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地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地。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

    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地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地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地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地。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地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地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

    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地杀掉。剩下地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地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地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地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地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而在这一点上。宋太祖的历史性功绩就是不流血地解除兵权,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地。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政变地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地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地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地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地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其实用经济学理论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功臣们地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