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亲生父亲。
他想得很明白,他在战事擅自脱离边疆,是十分犯忌讳的事,但只要当时在位的皇帝先帝不计较,其他人说什么都伤害不了他。所以,他到了京城后就先去见了先帝,找到的理由也很完美:当时军中抓到了几个犯事的中层武将,其中有一人是顺义郡王太妃——也就是先帝在燕王府做世子时的原配——的娘家堂兄弟。虽说此人与顺义郡王太妃并非亲手足,可他膝下却有一子是从隔房过继而来的,那正是顺义郡王太妃的亲侄儿。
顺义郡王坏了事,顺义郡王太妃虽然当时未获罪,却因丧子之痛,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她的娘家受外孙连累,下场不大好,只有这一个孙子因为事先过继到了别的房头,逃过一劫。一旦那位中层武将被法办,他的儿女们定会受牵连。燕王想到先帝一直为原配与嫡长子之死而伤心,赶在那中层武将被处置之前,通知先帝,请求先帝示下,这是很合情合理的做法。
由于关系到先帝的私事,燕王没有交托外人之手,也没有通过容易泄密的书信文书传递消息,而是亲自入京禀报,这是对先帝的体贴。先帝也能理解燕王的孝心,自然不会惩罚他,还会暗中替他打点,不让任何人因为他这次擅自行动而指责他。
在先帝的示意下,燕王后来回到边疆,让那名中层武将因急病而亡了,罪名则由与其同伙合谋的副手顶了,反正他也不冤枉。中层武将既然不是犯官,其家眷儿女自然不会受到牵连,只是黯然扶棺回乡了事。燕王后续又让人留意这一家子的消息,得知顺义郡王太妃的侄儿后来读书科举,顺利考到了举人后就没有再往上走,而是在老家读书做学问,偶尔收几个学生,安安稳稳地娶妻生子,全家人都没有再掺和北平权贵圈子的事,也算是安了心。
总之,当年燕王拿着顺义郡王太妃的侄儿做理由,为自己擅自回京一事做了挡箭牌。先帝吩咐完正事后,是跟他抱怨过他那当时刚刚被册立为储君的兄长行事过于纵容曹家的。燕王回京就是因为未婚妻萧明珠不明不白地与兄长有了私情,还心甘情愿做其地下情人,心里自然清楚先帝为什么会对兄长感到不满。
当时,先帝也曾问过燕王,要不要索性回归皇室来,代替其兄长成为储君算了?这时候的燕王虽然年纪还轻,但已经历过数次大战,又执掌燕王府大权,早就不是刚刚过继出去时的菜鸟皇子了。先帝觉得他此时无论才智还是能力,都在其兄长之上,手上又有军功,足以压制曹家,若是立他为储,就不用担心曹家会以外戚的身份威胁到皇权了。
他想得很明白,他在战事擅自脱离边疆,是十分犯忌讳的事,但只要当时在位的皇帝先帝不计较,其他人说什么都伤害不了他。所以,他到了京城后就先去见了先帝,找到的理由也很完美:当时军中抓到了几个犯事的中层武将,其中有一人是顺义郡王太妃——也就是先帝在燕王府做世子时的原配——的娘家堂兄弟。虽说此人与顺义郡王太妃并非亲手足,可他膝下却有一子是从隔房过继而来的,那正是顺义郡王太妃的亲侄儿。
顺义郡王坏了事,顺义郡王太妃虽然当时未获罪,却因丧子之痛,不久之后就因病去世了。她的娘家受外孙连累,下场不大好,只有这一个孙子因为事先过继到了别的房头,逃过一劫。一旦那位中层武将被法办,他的儿女们定会受牵连。燕王想到先帝一直为原配与嫡长子之死而伤心,赶在那中层武将被处置之前,通知先帝,请求先帝示下,这是很合情合理的做法。
由于关系到先帝的私事,燕王没有交托外人之手,也没有通过容易泄密的书信文书传递消息,而是亲自入京禀报,这是对先帝的体贴。先帝也能理解燕王的孝心,自然不会惩罚他,还会暗中替他打点,不让任何人因为他这次擅自行动而指责他。
在先帝的示意下,燕王后来回到边疆,让那名中层武将因急病而亡了,罪名则由与其同伙合谋的副手顶了,反正他也不冤枉。中层武将既然不是犯官,其家眷儿女自然不会受到牵连,只是黯然扶棺回乡了事。燕王后续又让人留意这一家子的消息,得知顺义郡王太妃的侄儿后来读书科举,顺利考到了举人后就没有再往上走,而是在老家读书做学问,偶尔收几个学生,安安稳稳地娶妻生子,全家人都没有再掺和北平权贵圈子的事,也算是安了心。
总之,当年燕王拿着顺义郡王太妃的侄儿做理由,为自己擅自回京一事做了挡箭牌。先帝吩咐完正事后,是跟他抱怨过他那当时刚刚被册立为储君的兄长行事过于纵容曹家的。燕王回京就是因为未婚妻萧明珠不明不白地与兄长有了私情,还心甘情愿做其地下情人,心里自然清楚先帝为什么会对兄长感到不满。
当时,先帝也曾问过燕王,要不要索性回归皇室来,代替其兄长成为储君算了?这时候的燕王虽然年纪还轻,但已经历过数次大战,又执掌燕王府大权,早就不是刚刚过继出去时的菜鸟皇子了。先帝觉得他此时无论才智还是能力,都在其兄长之上,手上又有军功,足以压制曹家,若是立他为储,就不用担心曹家会以外戚的身份威胁到皇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