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就看得出来。
看看越国地图就知道,那个会稽山一直在越国北部,而非南部,这纯粹是无视地理只改了一个字。
甚至连大楚南也是战国人写的,实际上古会稽山无法确认到底在哪,所以秦始皇就往最新被确立的越境会稽山那里南巡。
始皇帝不是为了大禹去的,而是去威服四方,有人告诉他这有个会稽山,是大禹陵,于是秦始皇就祭奠一下。
说白了,今会稽山更可能是越国为了种种目的而决定的。大禹当年会盟和埋葬的原地址,早就不知道了。
除非挖出大禹陵。
良渚确实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知最辉煌的文明。已知最早‘中国’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良渚很多工艺和文化因素,但也有巨大的改变。
龙山文化,严格来说,应该叫‘龙山时代’,是考古学上一个重大分水岭,指的是4900年前开始,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继承了‘兽面’的部分,抛弃了‘神人’的部分。
相反,长江流域的石家河、三星堆等文化,着重继承了‘神人’崇拜。
可以看出它们吸收了部分良渚文化,而非被替代。
华夏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不断壮大吸收外部文化精髓的文明。
比如我们最初的‘龙’,是没有行云布雨功能的。山海经里能纵大风雨的,只有‘风伯雨师’。
《诗经·小雅》写‘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尚书·洪范》写‘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好风的是‘宾星’,好雨的是‘毕星’。
《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
上古时期所有的‘神’,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或者多颗星星。我上一篇也说了‘归天者神’,只有重要人物死后,才能归天,嫔于上帝。就是给上天成为星星,陪伴上帝。
龙自古就是苍龙星象
看看越国地图就知道,那个会稽山一直在越国北部,而非南部,这纯粹是无视地理只改了一个字。
甚至连大楚南也是战国人写的,实际上古会稽山无法确认到底在哪,所以秦始皇就往最新被确立的越境会稽山那里南巡。
始皇帝不是为了大禹去的,而是去威服四方,有人告诉他这有个会稽山,是大禹陵,于是秦始皇就祭奠一下。
说白了,今会稽山更可能是越国为了种种目的而决定的。大禹当年会盟和埋葬的原地址,早就不知道了。
除非挖出大禹陵。
良渚确实是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知最辉煌的文明。已知最早‘中国’的龙山文化,继承了良渚很多工艺和文化因素,但也有巨大的改变。
龙山文化,严格来说,应该叫‘龙山时代’,是考古学上一个重大分水岭,指的是4900年前开始,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关中地区,大量的新石器文化,开始向龙山文化转变。
从此进入万国林立的城邦时代,各个地区都开始建城。直到出现‘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特大的古王朝性质的城市遗址群。
各地的龙山文化,都有区别,不是同一个政权。都是扎根于本土,继承了本土特色,没有丢失本土原有文化内核的。
相反,良渚的核心东西,反而被魔改了。比如最关键的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在龙山以及后续的夏商周文化里,成了‘饕餮纹’,铸在鼎上。
黄河流域大量的文化,继承了‘兽面’的部分,抛弃了‘神人’的部分。
相反,长江流域的石家河、三星堆等文化,着重继承了‘神人’崇拜。
可以看出它们吸收了部分良渚文化,而非被替代。
华夏本来就是个兼容并蓄,不断壮大吸收外部文化精髓的文明。
比如我们最初的‘龙’,是没有行云布雨功能的。山海经里能纵大风雨的,只有‘风伯雨师’。
《诗经·小雅》写‘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尚书·洪范》写‘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好风的是‘宾星’,好雨的是‘毕星’。
《周礼》‘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
上古时期所有的‘神’,都对应天上的一颗或者多颗星星。我上一篇也说了‘归天者神’,只有重要人物死后,才能归天,嫔于上帝。就是给上天成为星星,陪伴上帝。
龙自古就是苍龙星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