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417章 马邑战毕

��武州塞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山径口。

    就那真正屹立在径口的雄关——函谷关来说,函谷关两侧是拔地而起数十丈,坡度几乎笔直陡立,连绵数百里的秦岭!

    要想凭借武力从函谷关通过,唯一的方式,就是从正面向函谷关发起冲击。

    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别的方式,和行进路线;无论是从关两侧索攀,还是绕道,都根本不可能通过。

    如此绝佳的防守地形,才造就了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盛名。

    类似函谷关这种建造于山径口处,从正面看呈现‘凹’字形,且关外有河流为天然屏障的地形,也是天下绝大多数雄关的共同特征。

    而武州塞所在的五路山、洪涛山径口,两侧却并非是全然笔直陡峭的山体。

    武州塞西侧,五路山倒是拔地而起,且与武州塞之间还有一片东西宽数十丈,南北长三里的断崖,使得武州塞西侧必然不会被匈奴人突破。

    也正是处于这个原因,武州塞的烽燧,才建在了关墙最西段以里。

    但武州塞东侧,关墙与洪涛山接连的部分,却并没有那么陡峭,且还有易于藏人的丛林!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如果想,完全可以先从距离武州塞很远的地方,先潜入洪涛山西山腰的山林中。

    东路军先前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楼烦一路北上,顺着洪涛山西山腰潜行,最终抵达武州塞附近。

    倘若让匈奴人潜入洪涛山,那汉室在马邑战役中的战略目标,很可能会全部流产!

    武州塞以北的匈奴主力进入这片山林,可以从东侧进攻武州塞,或绕过武州塞进入包围圈,接应先锋部队。

    更甚者,匈奴先锋也完全可以沿着先前,东路军潜伏至武州塞以东的路线,直接沿着洪涛山绕过武州塞,逃出包围圈!

    诚然,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人,货真价实的开国元勋,郦寄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但柴武的忧心,也正是从此而来。

    ——为了避免武州塞以东的洪涛山山林成为包围圈的缺口,郦寄必然会在这片区域布下防线,以保证包围圈严丝合缝。

    只不过这样一来,东路军的防守宽度,就从百丈余的武州塞关墙,变成了武州塞加洪涛山山脚,东西数里宽的区域。

    想想就知道,在攻防两方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战场宽度自然是越窄,便对防守方余越有利,反之,则对进攻方有力。

    与此同时,双方兵力的对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