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69章 兢兢业业

用于指示时辰的浮箭的过程看成厚积薄发。

    听着水滴的滴答声,他一点一点积累知识和经验,从漏刻博士到监正,他完成了自己的厚积薄发。

    他弯下腰,凑近受水壶,回忆多年以前第一次看到壶里的木箭每一个时辰上升一段高度,精准指向十二时辰中的一格时的好奇和喜悦,他的激情正是在那时萌发的,他决心让这些神奇的器物变得更加神奇。

    他继续朝东南方的晷影堂走去,滴漏堂的水滴声渐渐远去,它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如果静下心来,闭上眼睛,不用参照任何计时器物,他也知道时间是如何流逝的。

    晷影堂里的圭表是前朝的遗物,没有经过任何改造,除了在洪武初年告诉过他们节气的更替,后来基本上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汉人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出的更为精确的观象台。

    尽管如此,李德庆还是常常到此驻留片刻,抬头仰望缕缕金光照进屋子,洒在他的身上,思考那光源和他到底有多远的距离,会不会有一天它们渐渐远去,再也不会透过屋顶,再也不会需要人们来测量。

    离开以紫微殿为中心的院落,李德庆走向观象台,这座长约八丈,宽七丈,高四丈多的恢弘建筑是他事业的转折。

    因为提出了一语中的的建议,绘制了精确无误的观象台建筑图纸,他进入了朱元璋的眼里,从默默无闻的漏刻博士越过八级台阶,成为一名监副,品级仅次于监正。

    观象台的台身上小下大,每一次李德庆走上三十三级灰砖台阶时,都觉得自己登上了天梯,他的使命感在与天空离得越来越近的时候一步一步增强。

    观象台像一座城堡,构建了他对浩瀚宇宙的想象,连接着他对无穷无尽的广阔空间的探寻。

    玲珑仪、浑天仪、仰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候极仪、正仪等等各式各样的仪器在台顶依次排列。

    凹槽式样的高表垂直而下,与正北三十六块青石筑成的石圭相辅相成,测量出了精确的方位,推算出了准确的节气。

    黄昏,落日挂在远处山腰的树梢上,依旧光芒万丈,依旧不可一世。

    在观象台的台顶远眺日落,直到它隐没在山林之中,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是李德庆多年以来的习惯。

    在落日和星辰交替的时候,他的思维像岩浆一样活跃。

    他在想为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道总是循环往复,什么也不能打破它的规律?

    天地间是不是有什么力量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