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六章 恍然

  待全部问完,李淦笑着勉励了很多句,心里觉得自己怕是已经窥探到刘钰的一些想法,想通了很多事。

    刘钰之前的很多暗戳戳看似无意的说法,渐渐明晰了。

    当日金水桥问对,刘钰一句话都没提南洋,而是张口新军、闭口西学,听起来颇像是夸夸其谈。

    再看看刘钰这一年的表现,沿途所做的事,拿钱让将士苦战、以利诱人的做派。

    很显然,刘钰不是那种只知道谈大义的呆子。

    当时以为,刘钰所言的新军,是为了准噶尔、北疆战事。

    现在想想,恐怕这刘钰根本就没把北疆战事当回事。甚至在他眼里,准噶尔还根本没资格让他谈论。

    南洋……

    若是为了南洋,若是为了西洋人,这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凡学西学的,都知道前朝徐光启的那句话:北疆不过疥癣之疾,国朝大患在南洋。

    只是这话随着天主教在华的传播,被西法党利用曲解其意,成为拒绝荷兰、英国等新教国家贸易的理由,甚至因为宗教感情的因素,这些话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南洋……南洋……怪不得。”

    心头一动,之前觉得完全看不透行事羚羊挂角的刘钰,现在也终于有迹可循了。

    李淦也暗暗松了口气,露出了微笑。

    他认为刘钰是有才能的,只不过总感觉刘钰的想法隐藏的太深,自己有些看不透。

    做皇帝的,不喜欢一个完全看不透的臣子。

    哪怕这个臣子真的有才能,若是看不透,使用起来就只能再三衡量。尤其是就现在看来,指定也是个“从道不从周”的犟种。

    当日金水桥问对,刘钰句句都是“忠君体国”的大义。可又如每个年轻人一样,盛谈之余,避开了、或者说根本不在意最粗俗、最基础、君子所最不齿的东西——钱。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开办军校、换装燧发枪和刺刀,一切听起来都很好,但一切又都需要大量的钱。

    如果打完了准噶尔、平定了北疆,关上门当天朝上国,需要再花这么多钱变革吗?

    是打朝鲜用得着燧发枪加刺刀呢?还是打打土司、镇压民变用得着新军?罗刹国虽强点,可隔着荒无人烟的寒苦之地,最多也就能集结个三五千人的野战机动兵团,堆人也堆死了。

    有这些钱赈赈灾、免免粮,不好吗?

    李淦一开始以为刘钰年纪小,未必能想这么多,可能也和每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