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七四章 僭越

皆尚义,人皆有勇,人皆训练弓刃,人皆惯习舟楫,地邻佛国,王识天时……聊效七日之哭,乞借三千之师。”

    “窃慕日本大国,威望隆赫,笼盖诸邦;敬修奏本,请兵三千:一以联唇齿之谊,一以报君父之仇。伏仰德威,发兵相助。”

    当时借兵的书信很多,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态度。

    之于琉球这样的藩属,是用让藩属履行封建义务的态度。

    而这几封借兵书,则用了三个很犯忌讳的词。

    “大国”。

    “唇齿之谊”。

    “聊效七日之哭”。

    前者好说,后者这个唇齿之谊和聊效七日之哭,则等同于把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自比为秦、楚。

    这使得日本很是膨胀,自认自己已经和中国平起平坐了。

    当然了,单就这个事而言,刘钰搞得“平等外交”似乎差不多,大哥不说二哥。

    单就传统的意识形态,搞平等外交,刘钰背个“汉奸”、“秦桧”的帽子,不冤。

    但其实这里面还有个事。

    东亚体系之内,没有平等外交,因为都是中华文化圈内的。

    和法国、俄国、英国搞平等外交,源于他们不是中华文化圈内的国家,所以即便平等也不能怎么样,因为他们夺不了“正统”。

    朝贡体系可以转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朝贡体系的范围内,有且只能有一个正统天子,而这个正统天子肯定不可能是西洋人。

    中日之间的对等外交,这就还涉及到一个“正统”的问题。

    如果大家都是诸侯,日本觉得既然天朝都认可他们是“效七日之哭”乃秦楚关系,那么凭什么中国是天子正统?

    搞对外交往,大顺这边的称呼是“天子”。

    换言之,不是中国和西洋诸国交往,而是中国加周边藩属的整个帝国,和西洋诸国交往。

    朝鲜的皇帝是华夏天子,琉球的皇帝也是华夏天子,对外交往的时候是把整个中华文化圈捏成一团的。

    当初对俄条约缔结的时候,刘钰也写的很明确:藩属国没有资格直接和俄国进行任何谈判和接触,这个藩属国在签约的时候,刘钰是包括了日本的,俄国也是接受了的。反正……俄国够不到,当初签的时候也很爽快。

    虽然因为实力的关系,日本暂时不可能来争这个正统,但是内部这种“我亦正统”的思想很是流行。

    加上当年逃亡的一些儒生定居日本,更为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