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四零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十)

这里尝试财阀制。

    即由大顺朝廷先出资,建起来一批棉花田、纺织厂,也算是以工代赈,解决占用黄河无人区的问题。

    等到建起来、起步之后,则直接出售给私人,扶植财阀寡头,由他们控制这里的棉花田、纺织业、金属加工、采矿、金融等。

    这些人,可能是军功贵族、可能是皇室子弟、可能是皇商、可能是作为皇帝的封赏——至少,让这里的“封地”有意义。否则的话,军功封地,封一片数万里之外的荒地,那是无意义的。

    将来他们是被百姓推翻也好、是进化成军国容克封建财阀也罢、亦或者是保持这里浓厚的封建残余,那不是现在能管的,最终还要看北美西海岸的人民自己了。

    当然,也可能得靠大顺本土这边。说不定将来天翻地覆,最终要解放全天下,也未可知。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目的是移民,而且是尽可能多的移民。

    在实学的激进派设想的那一套基本不现实的情况下,这种办法或许就是相对来说最效率的。

    也是理论上最符合资本论的——虽然,是逆练的。

    正如老马所批判的:在欧洲,劳动者虽然自由,但却天然地隶属于资本家;而在垦殖殖民地,则必须以人为手段,来创造这种隶从。

    刘玉所有在扶桑的政策,都是围绕着这个来的。

    老马说:一个黑人就是一个黑人,在一定情形下,他能成为奴隶。离开这种情形,他就不能成为奴隶。

    一架纺棉机就是一个纺织棉花的机械,在一定情形下,它能成为资本。离开这种情形,它就不成资本。

    正如黄金本身不是货币……资本是一种社会的生产关系,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这里的关键,是“情形”。

    而刘玉在扶桑的政策,就是创造这种情形,利用国家的强力手段,而不是依靠自发的积累兼并分化人口增加等,强行创造出这种情形。

    靠自发积蓄、兼并分化、人口增加等,不是不行,而是太慢。

    他等不及。

    他要使得一个华北的华人,在这种情形下,成为在扶桑被剥削的雇工;使得荒芜的金山谷地区的土地,在这种情形下,成为一种可以攫取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

    并且确保,资本能够在这些华人雇工的身上,榨取出远超过船票和八年衣食的价值。

    且,在支付了船票和八年衣食后,所榨取的剩余价值的年均收益,要大于在大顺囤地、买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