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四六章 必死之局(上)

的。

    而大顺多少人口?多少正规军?多大的闪转腾挪的空间?

    有句话讲,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有当历史车轮、且保证能碾碎那些人的本事,就无法领导这个国家走入新时代。

    刘玉走的路子,是放弃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而是依靠海外市场和对外扩张,完成工业化。而不是照着历史上的正常路数,尤其是英法等国的路子,先让农业出现资本主义兴致的经营生产。

    但这个路子,实际上也是分内外两步的。

    外面那一步,他已经迈出去了。

    内部那一步,这就需要均田、限制土地买卖,保证小农的基本生存。

    原始积累靠对外扩张和掠夺、金银货币靠对外贸易和美洲金矿、劳动人口靠先发地区的那点失地百姓就足够应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人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霸权世界的时候,它才几个工业人口?

    第一次工业革命,只需要百万人的底蕴就可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才需要上千万人。

    内部那一步,刘玉自认为,依靠大顺的自发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大顺没有这个能力,这和皇帝个人的意志、甚至官僚集团一部分人的意志无关——哪怕满清的统治,乾小四那样的面对“限田三十亩”的奏折,也得说这是“合乎正道”的;而官僚集团内部的士大夫,不说颜李学派那群激进的复古派,就是寻常的人,也不是没有限田、均田想法的。

    有意志,没卵用。

    大顺的组织能力、统治基础等等,都注定了完不成这件事。

    大顺是个典型的唐宋后的封建王朝。

    这种典型,就是“统而不治”。

    名义上的中央集权,实质上的地方自治,帝国的运转是有一套传统流程的。

    大顺不是能管制到沿海贩卖羊毛就砍手、能把济贫税收到每一个乡村、能管的纺织技术六十年没有外流、能按照窗户数量征收赋税的英国。

    差得远了去了。

    甚至于,大顺连对日本的贸易限制都管不住。在刘玉掺和对日贸易之前,日本这边甚至能“买”到弓马娴熟的武举人,去教授兵法和骑射,历史上也是如此。

    举几个在大顺地方上的几个典型的地主类型,就可以理解大顺的基层运转,到底是怎么运转的了。

    比如,学田地主。

    大顺之前一年也就收个2000来万两白银,除去养兵、赈灾,国防需求,基本剩不下多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