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九三章 最后的闹剧(十九)

向。

    大豆毕竟是一种经济作物。

    如果这要是已经到了后膛枪、甘油炸药的时代,大豆作为上等的油脂作物,若是赶上一场世界大战,倒是也能大规模产业扩张。但现在,这个方向就暂时不必考虑了。

    日本的土地制度,封建藩阀的大米收入,日本人口的增长压力,大顺这边沿海地区工商业发展对稻米的需求,应该说,李欗的思路是清晰的。

    只要大顺这边凭借已有的军事上的优势略加手段,日本完全可以成为本土、南洋之外的第三大大豆消费市场。

    既有了这三大市场,只要再把运输问题解决了,李欗所说的松辽以北一年移民二三十万的数字,倒也完全不夸张。

    甚至于,可能更多。

    并且,鉴于这种完全商品化的种植业发展,半工业水平的农用机械的采用来降低成本、替代人力,也是完全可能的。

    再加上,以商品肥料大豆业为导向的种植业发展,并不只是需要农业人口。

    与之对应的榨油、运输、压榨等产业,也是需要人手的。

    总之,思路就是要为资本让路。

    海军、舰队、驻印军团、国家政策,要为资本服务。

    需要市场,就找市场。

    需要运输,就修铁路。

    需要土地,就低价允许他们在松嫩平原圈占土地,低价售卖国有的土地,或者作为“政变支持”的“酬功”。

    迁民靠的资本主导,目的只是解决中原的人地矛盾。人,迁到西域、东北、扶桑、南洋即可,只要迁过去后是当小农,还是在农场做雇工,他不在意。

    李欗这样的思路,应该说,已经为大顺未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以史为鉴的话,那便是历史上的“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土地政策之争”。

    杰斐逊认为,北美这么多的土地,应该耕者有其田。而之前的土地售卖制度,最低640英亩,也就是最低将近4000亩才起卖。到头来,真正需要土地的失地百姓、拓荒者,根本拿不到地。

    到时候,固然说,经营性质的大型农业发展起来了。但,商业资本肯定会钻漏洞,仗着4000亩起卖的高价老百姓买不起,自己赶紧囤地,然后再分成小块卖出去,赚差价。

    这对耕者有其田、杰斐逊信奉的重回农业社会、重农轻商的构想,是相悖的。

    并且,商业资本什么样,商人什么德性,杰斐逊可谓非常清楚:他当时就把话放那了,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