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十一)

亩税。

    但显然,现在,在印度的统治,是在为大顺的资本服务。

    包括税收,是在为摧毁印度的“文明成果”,即已有的生产力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比如对印度棉布征收的出口税、内部通行税、生产印花税、内部钞关等等;而对印度的棉纱和原棉,才尽可能采取低税政策,甚至通过商业资本的劫夺手段,强取豪夺。

    二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大顺和印度而言,都悄然发生着一场剧变。

    大顺内部的棉花种植业,小农种植区基本不太行。大顺的大部分地区,不管是先发地区、还是内地保护地区,实质上都在用印度原棉和印度棉纱。

    同样的。

    二三十年前,还是世界范围内棉纺织业“亚军”的印度,对外出口的棉布产业,已经彻底被大顺逼死了。

    曾经的世界范围内的棉纺织业亚军,现在纺织二字,只剩下了纺,而没有织了。

    残酷的转型已经经历了一次。

    现在,显然要经历第二次:大顺现在连印度的棉纱都不想要了,只想要印度的原棉。

    这个过程,不能简单地用“先进的生产力打败了落后的生产力”这种笼统至极的解释。

    相反,这种击败和强迫转型,假如一共十分的力量。

    大顺的棉纺织厂的隆隆机器声,最多占两分。

    剩下八分,是靠军舰、刺刀、大炮、士兵、税吏、朝廷的集权能力、社会力量的组织能力等等,得到的。

    并且,整个过程,相当的残酷。

    因为大顺这边着急,特别的着急。

    在历史上的英国,18世纪中叶,英国的商业资本和萌芽的工业资本,在东方贸易上,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标志性产物,就是棉布禁止令。

    而在大顺这边,大顺的商业资本和萌芽的工业资本,在对印度的问题上,并不是对立的,相反是利益一致的:这是一场更多人参与的狂欢,工业资本要廉价棉纱、要市场;商业资本要劫夺的利润;甚至于大顺内部的一些手工业者,也受益于印度的棉纱。

    于是,大顺这边在印度非常的急。

    应该说,大顺在二三十年间,走完了历史上英国从1757年到1857年这百年间的路——对英国来说,这百年间,意味着棉纺织业的水平,从不如印度、到追平印度、再到超越印度;而对大顺而言,并不存在一个不如印度的阶段、也不存在一个追平印度的阶段,是以大顺上来走的就是超越印度的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