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十一)

    所以,也就很容易理解,大顺在印度的统治,实质上,那真是……作死。

    印度原本不存在广泛的大顺意义上的失地农民的,因为土地制度不同。

    原本就没有土地,怎么失地?

    大顺愣生生在一些地区,给造出来一些失地农民。

    当初牛二等人在孟加拉考察,是提出过直接一步到位,批量制造一大堆中型地主的策略的。说反正要是走大顺的土地制度复刻,早晚也得兼并,那还脱裤子放屁干嘛?

    但是,一方面,这种制度更适合运输方便的地区,转型种植园。

    而内陆一些地区,大顺以税收为主,而且情况错综复杂,是以选择了更接近大顺的土地制度,方便征税。

    当然这个事儿吧,咋说呢?

    土地既能买卖,产权又明确,那么对商人、高利贷者、地方官员来说,买地囤地就是收益率最高的。

    那些乱七八糟的土地制度,虽然麻烦,但是在不断的、千百年的斗争中,达成的稳定和妥协状态。

    大顺的土地制度先不先进?18世纪,你要说这玩意儿不先进,那只能说是觉得应该一步跳到理想社会的空想激进。

    问题就是“太”先进了,这种先进,在法国是靠93年的风暴完成的,是需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双重的革命的。并且,如老马在雾月十八日里所言,这种东西,初始是有利的、但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推进资本的血肉磨盘中。

    以至于印度在大顺的统治下,居然出现了之前几乎没出现过的场景:失地小农起义,击杀放高利贷的、击杀地主。

    在这种所有制下,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小农的那点地产,被高利贷、商人、官员,随便吸一吸,就得欠一屁股的债。那不就得拿地还钱?难道还有别的玩意儿?

    历史上,英国尝试着在印度搞了搞类似的土地制度,结果就是【没有一个阶层,像失地小农一样痛恨我们……最开始他们把怒火释放在高利贷者的身上,但很快就是我们的统治】

    而大顺这边,则是愣生生把印度,拉到了一个大顺这边经验丰富的“放贷、兼并、起义”的套路上。

    农民问题,是大问题。

    手工业者,也是大问题。

    那锡克教、印度教、尹斯兰等等的冲突,是小问题吗?

    种姓制度,是小问题吗?

    这些问题,不是说不能解决,大顺可以慢慢的来。

    要做传统帝国,那就是夺了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