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十三)

不少人放弃传统科举路线,改学实学。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大顺面临的是往回退还是继续往前走的问题。

    那时候,反动的力量,还有一点往回退的可能。

    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而新的问题,也产生了:往前走,该怎么走?

    这个问题的争论,在实学派内部,这些年已经争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当然,这里的争,不是那种革命的争,而是仍旧是在改革的范畴内争论。

    争论的焦点,其实,倒也和法国的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有点类似。

    如今在苏拉特,目睹了欧洲正在激变、印度也燃起烽火的这群人,此时正在争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

    虽然在刘玉的棺材旁,也即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在他的棺材的周围正在因为苏拉特的混乱而争论的这些人,却句句引用刘玉的话来证明自己说的正确。

    关于大顺将来怎么办的问题,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争论了,但这一次因为在欧洲之行和印度混乱的加成,这一次的争论火药味不免更浓了一些。

    “昔日兴国公说过成本、利润的问题,按照这么说,内地地区根本就不该建纺织厂。所有的纺织厂都已经建在沿海地区。”

    “我们现在阔有印度爪哇,如今这世上三分之二的棉都在我们手里,我们在内地根本用不着种棉花,也根本不应该鼓励百姓种棉花。只要海军尚在,就不可能缺棉,即便说有朝一日印度真的分离出去,他们的棉花总要往外卖的。”

    “既如此,海运成本优势、长江河运优势、海运的粮食优势……种种这些,算起来,无论如何,内地也争不过沿海地区。”

    “那么,在内地建纺织厂,这不是毫无意义吗?难道内地的粮食能比沿海的南洋米东北高粱还便宜?即便说不考虑粮食问题,内地自己种棉难道争得过印度和爪哇?”

    “再算上运输煤燃料的运费、算上粮食价格的人力成本……内地建纺织厂纯粹是小丈夫之念。”

    “如今麻烦事更多。这印度棉纱进入内地,若江汉、河北各地,均有州县兴起女织,以至于副业压倒主业。”

    “若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自是简单;而若是原有的画痕,不免还要擦除画痕。”

    “即便说,今日建了,将来一旦放开了钞关,那也不过是破产的命运。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此为其一。”

    “其二者,如今走锭纱机的纱线,韧度既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