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终章 九三年(廿三)

、种地不补贴根本赔的裤衩都输光,那是治标治本的解决方案。

    显然,刘玉肯定没这个本事。而且,1860年,英国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力,制霸七海,以至于工人都贵族化的时候,全世界的市场,对印度极致的压榨,一共养了几个工人贵族?不要说全国那接近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只说够不够大顺一个山东省的人口?

    那既然没这个本事,换个思路行不行?

    不能解决商业资本往耕地上跑的问题、或者说工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比不过买地收租。

    那么,均田后,搞天朝田亩制度,禁止土地买卖,行不行?

    的确,兼并土地的收益率高,那么直接出行政命令,禁止兼并行不行?

    既然说,英国能靠棉布禁令、爱尔兰羊毛法、商品列举法、航海法等,把本国的棉纺织业搞出来,搞成工业革命的支柱力量。

    那么,大顺靠田亩制度,让资本禁止往耕地上流,让商业资本而是往工业上流,最终通过工业发展,消灭商业资本这个单独存在的东西,让黑马变成马,日后白马、黑马、黄马,哪个快骑哪个,从而逼出来一套让世界其余国家绝望的工业力量,行不行?

    实质上,刘玉的工商业未来的思路,一直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

    只不过,为了达到目标,走看起来最短的直线,在现有条件下,恰恰是最艰难的。

    所以,他才曲线绕圈,故意曲解老马说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里面所阐述的生产关系和分配的关系。

    扭曲成“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人们用粮食而不是爱粮食,所以工商业只是对粮食的一种分配”。

    由皇帝最担忧的造反问题、江山不稳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人吃不上饭可能会造反”这个经济学基本不说的道理出发,把粮食和工商业发展绑定在一起,混淆视听。

    随后的改革,刘玉让大顺的农业生产力提升了吗?

    实际上,刨除掉黄淮水患的因素,基本上没提升。

    那为啥几乎一年一赈的苏北地区不需要赈济了?

    因为大顺造舰、军改,所以朝鲜、日本、南洋的可作为商品的稻米,都可以算作大顺的稻米。

    于是在军舰和刺刀的支撑下,刘玉似乎给大顺的许许多多人展示出他的话,是对的——工商业,真的能吃饱。

    这句话的本质,是对外扩张、殖民,确实能解决吃饭问题。

    但是,用的是工商业的掩护和混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