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三章、 抢人大战(上)

淡说道:“你能够让五千人安全达到这里,是大功一件,我给你请功。”

    赵飞扬不禁大喜,赵平这是向他封官许愿了。

    即使不能成为真正官员,但是散官是没有问题的。

    他怎么不感激,立即又率领家人向赵平磕首。

    赵平觉得此人为人不错,不但有一个爱国之心,组织能力与处事不错,打算给请一个最低从九品的承务郎。

    赵平就是做给四川人看看,跟着他干,只要你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三日过后,赵飞扬写了大约五百的文章呈给赵平。

    赵平一看,感觉在叙述流水账,没有突然重点。

    赵平一边喝茶,一边指导他如何从哪些方面下手,如何战胜各种困难险阻,最后终于安全达到,同时要突出这次来到金堂县的意义。

    经过赵平指点,赵飞扬恍然大悟,拿起文章回去修改。

    赵平推荐赵飞扬的承务郎消息不知被谁透露出去了。

    赵飞扬本来还是一个商人,商人在大宋地位甚至不如农民,因此官府才敢一而再再而三拖欠货款而毫无顾忌。

    自古民就不敢与官斗,更何况商人。

    但是,赵飞扬如果有了散官,官府必然就不敢这样肆无忌惮。

    虽然从九品是低得不能再低的官,但是也是官,可以弹骇官府。

    而平民就没有这些权力,最多只有民告官的权力,民告官甚至可能先打一阵板子才受理。

    因此可以看出,民与官之间的巨大鸿沟。

    赵平不但是成都府的主簿,而且与成都府及四川几位大佬关系非常好。

    四川远离朝廷,置制使余玠具有单独便宜行事的权力,只要余玠上报,朝廷一般都会采纳。

    现在他推荐又是一个从九品的散官,可以说几乎已经是木板定钉子的事情。

    人们议论纷纷,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说赵飞扬是一介商人,不是读书人人,朝廷给了一个散官,是对说书人的不尊重。

    也有人说赵飞扬没有多大名气,又是外地人,为何要封为散官?难道是因为他与成都府主簿关系好吗?

    这是没有吃到葡萄说葡萄酸,说这些话不是说书人就是本地人。

    说书人觉得书是白读了,本地人觉得原来属于自己名额被外地人抢夺了。

    也有人叫好的,说赵飞扬不但是嘉定名人,为了支持官军打击胡人几乎自己破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