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书不读,讲论经典,唯凭己见,不通训诂,不能明圣贤之本意,汉儒治经之语,一概弃如敝屣,最后的结果,便是世风日下,终致不可匡救。是以国朝诸儒惩前朝衰亡之弊,凡所言及经典,俱要言而有据,上溯前贤经典之源,下启国朝新知,这便是最初的‘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的根本,在于如实详解先贤之圣道,若只是满口盛言实事求是四个字,所做所为却不过是琐碎的考证,甚至一味堆砌经典,只为自炫其技,那便是舍本逐末,反而失了‘实事求是’之道了。”
“或许各位还有个疑问,所谓前贤圣道,竟是何物?所谓训诂考据,能否将前贤隐晦之道,一一重现于世呢?其实这‘实事求是’只是治学之道,治学另有其法,便是‘博学而算’。何为博学?凡一言一语,前朝宿儒各有见解,那么就要将这些见解尽数查探清楚,何为‘算’?便是要从中择选,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才能之人,自然可以从中看出正确的解释,才学不足之辈,或许便会惑于众见,不能抉择,甚至自立险怪新说,诳惑众人,那便是入了歧途。对于治学而言,这‘博学’与‘算’,其实是一样重要的。”
“所以说,治学之难,其实不仅仅在于博学,更在于才能,那么所谓‘才能’,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实践实行了,圣贤尝言格物致知,何为格物,所谓物,便是指天下万事,圣贤有言‘一以贯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切莫惑于‘顿悟’之道,竟而荒废了实行。那么各位或许也会问我,各位只是举人,还没有做官,这实践从何而来呢?所谓实践,原本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当以尊亲为念,此为孝,入学读书,便有师友,相与而尽忠恕之道,此为仁,所谓仁孝,并非只是人心中的善念,若是不能使父母尊荣,不能与师友相互友爱,那是算不得仁孝的。”
“实践实行,本于仁孝,若是各位日后有幸为官,入朝为卿贰,直省做督抚,那么世间万事,便俱是实践。如今后学之间,多有言及‘经世致用’之人,经世致用,自然是没有错的,可是读书人要如何经世致用呢?只读几部农田水利、漕运盐政之书,便可以了解现实中稼穑之艰难,漕盐之利弊了吗?其实不是,许多旧日奏疏,所言之事,与今日已是天壤之别,刻舟求剑,岂可得乎?所以若是各位果然有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于钱谷刑名之事,相询直省府县风俗之善恶,广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择而从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制,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为官治事,自也要以学问为基础,不知算学,如何观
“或许各位还有个疑问,所谓前贤圣道,竟是何物?所谓训诂考据,能否将前贤隐晦之道,一一重现于世呢?其实这‘实事求是’只是治学之道,治学另有其法,便是‘博学而算’。何为博学?凡一言一语,前朝宿儒各有见解,那么就要将这些见解尽数查探清楚,何为‘算’?便是要从中择选,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有才能之人,自然可以从中看出正确的解释,才学不足之辈,或许便会惑于众见,不能抉择,甚至自立险怪新说,诳惑众人,那便是入了歧途。对于治学而言,这‘博学’与‘算’,其实是一样重要的。”
“所以说,治学之难,其实不仅仅在于博学,更在于才能,那么所谓‘才能’,又是从何而来呢?那便是实践实行了,圣贤尝言格物致知,何为格物,所谓物,便是指天下万事,圣贤有言‘一以贯之’,又是何意,便是持之以恒的实践,切莫惑于‘顿悟’之道,竟而荒废了实行。那么各位或许也会问我,各位只是举人,还没有做官,这实践从何而来呢?所谓实践,原本皆是日用之事,人生而有父母,便当以尊亲为念,此为孝,入学读书,便有师友,相与而尽忠恕之道,此为仁,所谓仁孝,并非只是人心中的善念,若是不能使父母尊荣,不能与师友相互友爱,那是算不得仁孝的。”
“实践实行,本于仁孝,若是各位日后有幸为官,入朝为卿贰,直省做督抚,那么世间万事,便俱是实践。如今后学之间,多有言及‘经世致用’之人,经世致用,自然是没有错的,可是读书人要如何经世致用呢?只读几部农田水利、漕运盐政之书,便可以了解现实中稼穑之艰难,漕盐之利弊了吗?其实不是,许多旧日奏疏,所言之事,与今日已是天壤之别,刻舟求剑,岂可得乎?所以若是各位果然有为官治民的那一日,便要勤于钱谷刑名之事,相询直省府县风俗之善恶,广交士人,以知政事之利弊,其善者择而从之,其不善者更革以新制,如此方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啊。为官治事,自也要以学问为基础,不知算学,如何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