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8章 后续的小事情(下)

那个恶棍法官分明是在消费死者!”随之而来的就是“合众国法律耻辱的标志”“俄国间谍混入司法界的象征”等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大帽子。

    在民众的眼里,谢尔顿和阿诺德法官的口碑与身份是成反比的,这固然是爱德华发动舆论战争的战果之一,但也说了此刻的米帝社会极化严重,传统的秩序不再具备威严,反而成了嘲笑与解构的对象。

    阿诺德法官的身份与表现正好嵌入其中,他就是怎么使劲也挣脱不得。

    两人黑白分明。

    而桑托的身份则模糊不清,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是城市的守护者,这通常是保守派的观点;而自由派群众则直斥其为败类恶棍,宪法的毁灭者。

    他的口碑游走在米利坚男儿与合众国废物之间。

    爱德华作为此案的深度参与者,也无法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由此笔锋一转,开始分析起这个案子来。

    此案的最根本的矛盾点在于,法律问题和道德标准问题相互交错缠绕,以致于符合法律的做法相当缺德,而道德主义至上后,法律的公平性则有被践踏之嫌。

    还牵涉到政府对犯罪的干预及预警的限度,并对最重大的罪行提起诉讼的权限产生影响。

    事实上,这个案子应该成为一个极好的课堂分析材料,尤其是在讲述司法道德的时候。

    “谢尔顿诉合众国案”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从司法角度来说,不应该去单纯的区分好人还是坏人,那样是幼稚的行为。

    同样也不能只以后果来评价过程,毕竟这不是十九世纪,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已经式微。

    对谢尔顿这样的告密者角色应该从几个角度深入分析。

    毋庸讳言,当下的米国人生活在一个不怎么完美的时代,政府需要靠告密才能勉力支撑起国家安全的时代。

    这是事实,而认清事实并不是丢人的表现。

    这个国度内密布着着各种各样的执法机关,不管是联邦的还是地区的,每个执法机关都在豢养告密者。

    任何一个稍有影响的组织,甚至还有些半吊子团伙——都被政府的坐探渗透了。

    线人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职业,如果不是因为名声太过难听的话,那么其招聘广告大概早就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上了。

    很难估计现在合众国有多少线人在活动,在扮演的什么角色,以致于执法者对其都无法做到及时的甄别。

    线人不是好人,他们心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