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2章 用非正常的手段离开

的工程队的队长……

    面对大佬的看重,爱德华只能含泪咬牙硬着头皮上……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这是赶鸭子上天,上西天啊!

    现在他有点理解为啥露丝伯格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

    有些事情真是身不由己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当他接手此事件后才知道有多么繁琐。

    首先就是要从现有的证人处尽可能多的收集有关此事件的背景材料。

    这绝对不容易。

    两国地理上就隔着太平洋,更遑论那道巨大的铁幕。

    但苏联当局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在1970年时忽然批准了一大批其境内的犹太人去以色列,有几个被告的配偶和子女已经在中东故地定居。

    这让事情好办不少,爱德华大笔一挥,手下人等直飞耶路撒冷,采集了大量信息,然后对这些原始信息归集整理,加上搜集苏联的报纸和政府公报,整件事情开始慢慢清晰起来。

    事情要从1969年说起。

    正当全美的大学纷纷陷入左派赤色学潮的时候,苏联这边倒是一片太平,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实行的政策,使得庞大的红色帝国慢慢的维持这原有轨道继续前进。

    社会矛盾逐渐被按下去,帝国看起来比之前要稳定的多。

    但这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42岁的马克·迪姆西茨,列宁格勒的一名普通的机械工程师。

    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但却始终不能如愿以偿。

    虽然他功课过硬,政治上也要求上进-入党了,但苏联的国有经济体制是非常非常不鼓励个人横生枝节发展的。

    既然你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那么就从大学毕业干到退休吧,至于飞行员什么的……不用去想了。。

    当然,由于其犹太人的特殊身份多少也扼杀了他的转行梦想-在这个时期,表面上不说,但实际上犹太人除了米高扬等少数外,大部分被视为不甚可靠者。

    在列宁格勒他认识了38岁的普特曼,后者既是律师,又是工程师,还是列宁格勒犹太人社团的领导人,主要负责在社团活动中讲授犹太历史、语言和文化课。

    迪姆西茨一直想移民到以色列去,他觉得在那儿能实现自己的飞行员梦想。

    但是苏联政府就是不批准他的申请。

    同样普特曼也想移民去以色列,同样他的申请也被打回。

    与他们命运相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