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不直接点明让太子去,而是问“派谁去”,这话放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众人哪还有不明白的。
“臣以为,越王殿下素有贤名,德才兼备,乃是最佳人选。”薛献朗声道。
代薛献投向二皇子了?但这未免有些太急了吧。
群臣一时纷纷讶然看向薛献,现在虽然陛下的易储之心已经显而易见,但换太子可不是皇帝一人说换就换的。
嫡长子继承制乃是祖宗礼法,再者太子虽然平庸,却至今从未犯过大错,怎能说废就废?
所以,尽管知道陛下已有易储之心,但大部分群臣都只是冷眼旁观,绝不会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太子又或哪一位皇子,正统帝还年富力强,现在站队,太早。
但薛献这投名状般的行为,却证明这位左都御史,已经将全部家当压到二皇子头上了。
群臣心思翻转间,便见一人出列高声道:“臣以为,越王殿下固然贤明,却代表不了陛下,巡视天下是大事,当由太子殿下出面,方为名正言顺。”
此时出言之人,乃是御史中丞赵珪,也就是沈浪之友赵昊的父亲。
群臣看是赵珪出面,倒也不做他想,御史台没有站队一说,对他们来说,祖宗礼法驾临一切之上,换句话说,他们支持的是“太子”这个位置,而不是太子是哪位。代皇帝巡视天下本就是太子做的事,谁是太子,该去的就是谁。
正统帝面无表情,只是微微点点头,赵珪见状,便又回到队列中去,对他来说,该做的已经做了,至于最终决定,当然还是得由陛下做出。
此时,太子左庶子何崇出列,大声道:“陛下,赵大人此言有理,太子乃是储君,代陛下巡视灾情最合适不过,若由越王出面,必然导致流言四起,不仅无法安民之心,还可能招致大乱。薛献不顾礼法,居心不良,请陛下斩了此僚,以儆效尤。”
闻听此言,群臣倒也没有侧目,何崇虽然是正儿八经的文管出身,但性格向来暴躁,于朝堂上奏事时,顿不顿斩这个斩那个,众人都习惯了。
何崇是太子辅臣,自然偏向太子,薛献冷笑一声,正要出声,却见一人抢先一步出列。
中书舍人明鸿才,此人是后起之秀,三年前的探花,出身寒门,但才学极高,中举后直入中书省,次年又升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虽只是从七品,但素来是内阁班底的预储之地,因而可以位列朝堂之上。
明鸿才不紧不慢的整整衣袖,朗声道:“晋王殿下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正
“臣以为,越王殿下素有贤名,德才兼备,乃是最佳人选。”薛献朗声道。
代薛献投向二皇子了?但这未免有些太急了吧。
群臣一时纷纷讶然看向薛献,现在虽然陛下的易储之心已经显而易见,但换太子可不是皇帝一人说换就换的。
嫡长子继承制乃是祖宗礼法,再者太子虽然平庸,却至今从未犯过大错,怎能说废就废?
所以,尽管知道陛下已有易储之心,但大部分群臣都只是冷眼旁观,绝不会明目张胆的表示支持太子又或哪一位皇子,正统帝还年富力强,现在站队,太早。
但薛献这投名状般的行为,却证明这位左都御史,已经将全部家当压到二皇子头上了。
群臣心思翻转间,便见一人出列高声道:“臣以为,越王殿下固然贤明,却代表不了陛下,巡视天下是大事,当由太子殿下出面,方为名正言顺。”
此时出言之人,乃是御史中丞赵珪,也就是沈浪之友赵昊的父亲。
群臣看是赵珪出面,倒也不做他想,御史台没有站队一说,对他们来说,祖宗礼法驾临一切之上,换句话说,他们支持的是“太子”这个位置,而不是太子是哪位。代皇帝巡视天下本就是太子做的事,谁是太子,该去的就是谁。
正统帝面无表情,只是微微点点头,赵珪见状,便又回到队列中去,对他来说,该做的已经做了,至于最终决定,当然还是得由陛下做出。
此时,太子左庶子何崇出列,大声道:“陛下,赵大人此言有理,太子乃是储君,代陛下巡视灾情最合适不过,若由越王出面,必然导致流言四起,不仅无法安民之心,还可能招致大乱。薛献不顾礼法,居心不良,请陛下斩了此僚,以儆效尤。”
闻听此言,群臣倒也没有侧目,何崇虽然是正儿八经的文管出身,但性格向来暴躁,于朝堂上奏事时,顿不顿斩这个斩那个,众人都习惯了。
何崇是太子辅臣,自然偏向太子,薛献冷笑一声,正要出声,却见一人抢先一步出列。
中书舍人明鸿才,此人是后起之秀,三年前的探花,出身寒门,但才学极高,中举后直入中书省,次年又升中书舍人。中书舍人虽只是从七品,但素来是内阁班底的预储之地,因而可以位列朝堂之上。
明鸿才不紧不慢的整整衣袖,朗声道:“晋王殿下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