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厅移至一家电视台内做现场转播,这一届的转播权被新开办的华视获得(小蒋同学在背后撑腰,当然是给华视了),并避免了过去为邀请各界人士观礼而衍生的送票困扰。
教育部文化局也决心自今年开始,做到宁缺勿滥,有意识地树立金马奖的权威性,改善以往几乎每部参展影片都可获奖的不合理现象。(第十届金马奖是10月份举行,而且是事先宣布获奖人名单,之后才举行颁奖典礼。这样一来,完全没有可看性,因此我调整为参照奥斯卡,考据党勿扰。其实教育部文化局一直想学奥斯卡,在最后一刻才宣布获奖人的,但因为当年的金马奖有一个非常可笑的规定,即每一个获奖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领奖,这就让现场宣布获奖人变得扯蛋起来。)
颁奖典礼举行的当天上午,《影响》杂志到王氏公司专访王梓钧,来人是《影响》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卓伯棠。
此人在后世的港台影视界也有一些名气,王梓钧看过他几遍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著作,只是一些电影观念有点相左而已。
“王先生你好!”卓伯棠热情地握手道。
王梓钧招呼道:“卓先生好。请坐!”
卓伯棠拿出速记本,很随意地说:“王先生就当是普通的朋友聊天,不必刻意地说什么。”
“了解。”王梓钧笑道。
眼前这人和他参与创办的《影响》,可不是后世的娱乐八卦杂志,而是极富有战斗精神的专业杂志。
七年前也有这么一本电影专业杂志,是由摄影大师庄灵所筹办的《剧场》,只是那时政治环境远比现在要糟糕,只办了9期就停刊了。
不得不说,《影响》杂志和它的创办者们,算是台湾电影界的又一批呐喊着。
卓伯棠说是聊天,其实是在和王梓钧聊着电影理念,至于王梓钧的从业经历,比如刻苦学习电影知识的煽情桥段,只是略一提便绕过去了。
看得出来,卓伯棠非常反感现在台湾的电影界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去拍摄反g电影,但有《剧场》杂志的前车之鉴,他和王梓钧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提。(我前段时间看到有书友说72年的时候台湾不可能拍抗日电影,说是国民政府怕把日本推到大陆那一边去。其实抗日电影在7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在拍了,不过电影中抗日的情节少,反g的情节多而已。)
卓伯棠非常欣赏的是王梓钧的《喋血孤城》在迎合了当局的同时,又有着自由创作的精神,颠覆了抗战影片必反g的“优良传统”。
教育部文化局也决心自今年开始,做到宁缺勿滥,有意识地树立金马奖的权威性,改善以往几乎每部参展影片都可获奖的不合理现象。(第十届金马奖是10月份举行,而且是事先宣布获奖人名单,之后才举行颁奖典礼。这样一来,完全没有可看性,因此我调整为参照奥斯卡,考据党勿扰。其实教育部文化局一直想学奥斯卡,在最后一刻才宣布获奖人的,但因为当年的金马奖有一个非常可笑的规定,即每一个获奖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领奖,这就让现场宣布获奖人变得扯蛋起来。)
颁奖典礼举行的当天上午,《影响》杂志到王氏公司专访王梓钧,来人是《影响》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卓伯棠。
此人在后世的港台影视界也有一些名气,王梓钧看过他几遍关于电影文化研究的著作,只是一些电影观念有点相左而已。
“王先生你好!”卓伯棠热情地握手道。
王梓钧招呼道:“卓先生好。请坐!”
卓伯棠拿出速记本,很随意地说:“王先生就当是普通的朋友聊天,不必刻意地说什么。”
“了解。”王梓钧笑道。
眼前这人和他参与创办的《影响》,可不是后世的娱乐八卦杂志,而是极富有战斗精神的专业杂志。
七年前也有这么一本电影专业杂志,是由摄影大师庄灵所筹办的《剧场》,只是那时政治环境远比现在要糟糕,只办了9期就停刊了。
不得不说,《影响》杂志和它的创办者们,算是台湾电影界的又一批呐喊着。
卓伯棠说是聊天,其实是在和王梓钧聊着电影理念,至于王梓钧的从业经历,比如刻苦学习电影知识的煽情桥段,只是略一提便绕过去了。
看得出来,卓伯棠非常反感现在台湾的电影界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去拍摄反g电影,但有《剧场》杂志的前车之鉴,他和王梓钧都是心照不宣地没有提。(我前段时间看到有书友说72年的时候台湾不可能拍抗日电影,说是国民政府怕把日本推到大陆那一边去。其实抗日电影在7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在拍了,不过电影中抗日的情节少,反g的情节多而已。)
卓伯棠非常欣赏的是王梓钧的《喋血孤城》在迎合了当局的同时,又有着自由创作的精神,颠覆了抗战影片必反g的“优良传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