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孟子和荀子有个老大难的问题争论不休,就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董仲舒说你们也别争了,天有阴阳之分,人性中也有善恶共存,正如田间的禾,种的好它就是稻,种的不好就与草无异,所以人民要加以教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君主应以“仁义礼智信”来积极地教化百姓,而不应象道家那样“静虚无为”,放任自流(说到这终于有点儒家的影子了,否则这董仲舒当个神学家这一点都不为过)。
7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4:05|删贴|加精
对于这次董仲舒与汉武帝的交谈,内容还很多,后来班固著《汉书》的时候对此有详尽记载,后世对董的对策评价很高,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这里已把董仲舒与孔子并列),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无以加,管晏不能及”(伊吕是指辅佐商汤周武的伊尹和吕望)。抛开这些溢美之词不说,其实董仲舒解决的是儒家如何蜕变为御用哲学这个大课题。汉朝凭乱世而立,建国后还有诸侯王的多次造反,所以树立帝王权威和推行大一统思想是当务之急,董氏儒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秦汉之交民风愚顽尚勇,这不符合君主的长期利益,而道家的“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董氏儒学提出的教化百姓,文治礼信给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后意外地变得无比实用起来,相反道家缺乏创新,固步自封,被儒学打败也就情理之中了(道家至东晋才出了葛洪这位新的旗帜性人物)。
8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4:41|删贴|加精
董仲舒的献策虽然很好,但他并没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这次会议不久汉武帝就把董仲舒派到边远的江都国(同姓诸侯国)去作国相。董仲舒应该是有点郁闷的,他在江都继续大讲他的天人感应说,并作了篇《灾异论》的文章。好打小报告的主父偃知道后就把这个事汇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找来身边的大儒们评点这篇文章,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这是自己老师写的书,就说这书文字乖张,不是什么好论(汗,董是怎么教学生的),于是汉武帝下诏论罪,差点斩了董仲舒。董仲舒经这一吓,再也不敢胡言乱语,他后来又作了一段时间胶西相,就弃官回家了。董仲舒的著书颇丰,写有一本《春秋繁露》,是其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这本书在国学界地位很高,是研究汉初思想史的重要教材,邹衍的终始五德说经董仲舒的演绎后来大行其道。董仲
孟子和荀子有个老大难的问题争论不休,就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董仲舒说你们也别争了,天有阴阳之分,人性中也有善恶共存,正如田间的禾,种的好它就是稻,种的不好就与草无异,所以人民要加以教化,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君主应以“仁义礼智信”来积极地教化百姓,而不应象道家那样“静虚无为”,放任自流(说到这终于有点儒家的影子了,否则这董仲舒当个神学家这一点都不为过)。
7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4:05|删贴|加精
对于这次董仲舒与汉武帝的交谈,内容还很多,后来班固著《汉书》的时候对此有详尽记载,后世对董的对策评价很高,王充在《论衡》中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这里已把董仲舒与孔子并列),刘向说“董仲舒有王佐之才,虽伊吕无以加,管晏不能及”(伊吕是指辅佐商汤周武的伊尹和吕望)。抛开这些溢美之词不说,其实董仲舒解决的是儒家如何蜕变为御用哲学这个大课题。汉朝凭乱世而立,建国后还有诸侯王的多次造反,所以树立帝王权威和推行大一统思想是当务之急,董氏儒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秦汉之交民风愚顽尚勇,这不符合君主的长期利益,而道家的“无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董氏儒学提出的教化百姓,文治礼信给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后意外地变得无比实用起来,相反道家缺乏创新,固步自封,被儒学打败也就情理之中了(道家至东晋才出了葛洪这位新的旗帜性人物)。
8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4:41|删贴|加精
董仲舒的献策虽然很好,但他并没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这次会议不久汉武帝就把董仲舒派到边远的江都国(同姓诸侯国)去作国相。董仲舒应该是有点郁闷的,他在江都继续大讲他的天人感应说,并作了篇《灾异论》的文章。好打小报告的主父偃知道后就把这个事汇报给汉武帝,汉武帝找来身边的大儒们评点这篇文章,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这是自己老师写的书,就说这书文字乖张,不是什么好论(汗,董是怎么教学生的),于是汉武帝下诏论罪,差点斩了董仲舒。董仲舒经这一吓,再也不敢胡言乱语,他后来又作了一段时间胶西相,就弃官回家了。董仲舒的著书颇丰,写有一本《春秋繁露》,是其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这本书在国学界地位很高,是研究汉初思想史的重要教材,邹衍的终始五德说经董仲舒的演绎后来大行其道。董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