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六二章 分歧(七)

就是干死从万历四十五年开始盘踞盐业的大盐商,要搞“官运商销”,消灭生产和囤积的商业垄断,而扶植那些走街串巷最后一里路的中小商人。

    他靠的,是手里依靠大型晒盐场和蒸汽提卤的巨大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让当时的大商人近乎绝望的“商品”——你不是低买高卖、囤货居奇吗?我这边的盐价不断往下降,我倒要看看你能吃多少?你有本事,你银子多,就把川南地下的井盐和渤海黄海的海水,都吃下去。

    就粮食问题,大顺有没有可能搞类似的手段?

    理论上,可以。

    平籴法。

    现实里,没戏。

    大顺弄个盐,都鸡儿费劲,刘玉折腾了那么久才改革成功,准备了许久。

    就大顺这行政能力,还想玩平籴法?盐和粮食,那可不是一样的东西的。不论是消耗量、储存仓库、运输、要解决的问题,那都差了一个数量级。

    要搞平籴法,有两个思路。

    要么,来一波大改革,解决从明中期白银税代替实物税改革之后、或者说从明早期构建就有点问题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问题。

    地方取消一些白银税,退回去收实物税,比如收粮食等。地方各仓,得有粮食,才能玩平籴法。

    而征收实物税,又会带来新问题。

    储存成本、贪腐、倒卖、火龙烧仓……

    还有,粮食不能自己飞到仓库里,这又绕回了漕运改革的问题:粮食不能飞到仓库,是不是得出劳役运粮食?运白银的运量,和运粮食的运量所需的人力,能一样吗?

    而出劳役,则又等同于“劫贫济富”。

    士绅老爷出劳役吗?

    最后出劳役的是谁?

    胥吏手里拿着劳役权,不又得来一场狂欢?让你出劳役,你就家破人亡;你不出劳役,那就给钱。

    要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运输力量。

    内地没有海运优势,那就勐搞大基建。

    搞运河。

    搞火轮船。

    搞铁路。

    等等。

    搞到刘玉说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具有现实意义;搞到东北的粮食一个月内能出现在湖北……

    而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比如,刘玉对海运的改革,是通过垄断公司的商船注册手段、以及商船履行强加义务为基础,实质上是让海商,均摊了大顺培养水手、海军、造船、以及紧急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