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初的儒道死磕——by风的野望

武帝总算是勤学诗书的好材料,他登基后先后提拔王臧当郎中令,又任命儒生赵绾作御史大夫,连那个被自己的学生赶回来的申培公都封了个太中大夫的官。

    儒生们一有了机会就琢磨着怎样把道家从上层建筑上给搬倒,王臧和赵绾合计了一下就想在皇宫内建立儒家明堂来专门推广孔孟之学。这事被窦太后知道了,窦太后很生气,她不能让儒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复辟,于是跳过汉武帝,直接下令把王臧和赵绾送到大牢里考问,后来王、赵二人只得自杀了事。不过经这些人一折腾,儒家的学说终于在宫廷中有了些听众,汉武帝也倾向儒学,开始与窦太后暗自较劲。窦太后是汉武帝的祖母,再长寿也耗不过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她前脚一死,汉武帝的丞相田蚡就宣布罢黜黄老、刑名百家学说,同时把通晓《春秋》的儒生公孙弘从平民一举升为三公,赐平津侯,买彩票中大奖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一时间天下的学子象风吹草伏般倾向儒学,上有好焉,下必效之,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0:12|删贴|加精

    真正率领儒家打赢漂亮翻身仗的是董仲舒,有些书上常说汉武帝采董仲舒之策“罢黜百家”,仿佛董仲舒是汉武帝的近臣可左右政局,这是不对的。董仲舒其实与先秦大儒们一样生前并不受君王重视,他更没有国师、宰相这样的头衔,他的名气和在儒家的地位主要来自后世对他的追封。在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走到了道家的前面,率先完成了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融合,顺利完成了从民间思想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变。可以说从董仲舒开始,儒道在对世俗王权的争夺中就已分出了胜负,后来两千余年间的故事都只是优劣立见的前提下发生的些许插曲而已。

    2楼,[风的野望]发表于2007-2-2212:10:52|删贴|加精

    董仲舒是河北景县人,生于汉惠帝(汉朝刘邦之后的第二个皇帝)年间。幼年就学通儒家“五经”(《书》《诗》《礼》《易》《春秋》),其中尤其擅长《春秋公羊传》。孔子作《春秋》是微言大义,每一年的事只写十几字,少的甚至一两字,对于文字背后不便记载的内容则通过口传弟子来教授,这样就有了口口相传下来的不同版本的《春秋传》,比较著名的有《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汉武帝时《左传》还鲜为人知,比较流行的是《公羊》《谷梁》二传。董仲舒是赵地传授《公羊》最知名的大儒,另一位在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